自张家界建成中国首座玻璃吊桥后,全国各地景区兴起了一股“玻璃桥”风,各种各样的玻璃吊桥、玻璃栈道拔地而起,吸引了不少爱刺激的游客来体验。
近年来,玻璃栈道成为多地旅游“网红”项目,有业内人士统计,全国玻璃栈道滑道、吊桥、观景平台的数量多达1000多个。据调查发现,由于项目缺乏建设标准、管理不善,相关伤亡事故频频发生。
2020年8月19日,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虎谷峡景区一处玻璃滑道发生事故,造成1人死亡,多人受伤;
2019年6月5日,广西平南县佛子旅游风景区,由于下滑速度过快,游客撞破玻璃滑道护栏,导致1人身亡,6人受伤;
2019年6月1日,安徽合肥蓝山湾木艺小镇景区,三名女性在乘坐玻璃漂流船时,眼部、胳膊、头部受到不同程度撞伤。
2017年4月9日,湖北武汉木兰胜天景区,玻璃滑道内发生游客连续撞击,造成一死三伤;
2016年9月13日,湖南张家界天门山玻璃栈道上,游客被悬崖上方滚下来的大石头砸中右脚,成粉碎性骨折;
2015年10月5日,河南云台山的玻璃栈道中一块玻璃被游客的不锈钢水杯砸坏。同年,河南另一景区又发生游客从玻璃滑道上坠落事故。
悬空、透明、新鲜、刺激……近年来,为了吸引游客,建造玻璃桥、玻璃栈道、玻璃观景平台等玻璃观光项目似乎已经成为各大景区的“标配”。随着前往网红玻璃桥“打卡”的游客大幅增加,玻璃观光项目安全的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行业尚无统一标准
自2009年10月国内建成第一条玻璃栈道以来,目前我国至少已建成1000多条玻璃桥类观光项目。专家表示,作为高风险的玻璃观光项目,在给游客带来刺激的同时,也出现了一些安全隐患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对于高风险的玻璃观光项目,国内目前并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施工标准,而且在具体安装中,很多时候只是凭借景区的要求去设计和安装,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。同时,国内目前还未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,项目监管主体尚未明确,因此该项目在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短板,缺乏有效的约束。
许多景区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,也加强了玻璃桥等项目的管理。如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规定,游客除了手机、钱包,其他物品都禁止带上玻璃栈道,同时为了保护桥面,游客不得穿着高跟鞋上桥;灵江源景区制定了玻璃桥和悬廊的相关管理制度,包括客流量管理制度、专项应急预案等。“玻璃桥可以同时承载2000人,但是实际上我们将同时上桥人数控制在300人以内。”姚徐刚表示,这样既能保证游客的安全,也能提升游客的舒适度。
创新发展
目前国内景区玻璃桥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。除了不断刷新高度和宽度外,还引入5D等技术,增加刺激体验。然而这些手段都十分容易模仿,同质化严重问题愈演愈烈。
璃桥类体验项目对于丰富景区产品和体验来说,是个很好的尝试,应该在加强安全保障的基础上,通过持续创新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。景区应该结合自然和文化资源,深挖文化内涵,打造具有本地、本景区特色的新产品、新内容,特别是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。
项目设计可以结合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景区发展的实际,将更多可以兼容的业态引入景区,如演艺、文创产品、体验性项目等,吸引更多游客群体的关注。同时,还要向时间要效益,如适当开展夜间旅游活动,避免把宝押在某一个项目上。潮派科技公司不断创新,想游客所想,思景区所思,现特推出水陆两栖车项目,希望能给景区项目开发尽一份绵薄之力。